从去年底开始掀起的AIGC浪潮,深刻影响全世界各行各业,甚至AI新科技的发展也成为好莱坞的演员、编剧联袂罢工的重要原因。人工智慧科技基金会执行长温怡玲在「AIGC对台湾社会的冲击及影响研讨会」上提到,教育、媒体,或是知识产业在AIGC浪潮下,成为海啸第一排冲击的职业,也可能与AIGC无关。
这场研讨会由台湾人工智慧协会、中华亚太智慧物联发展协会及人工智慧科技基金会共同举办,会中邀请各领域实际推动AI的专家学者,共同商讨各个产业在这股AIGC浪潮下,该将产生哪些影响,又该如何因应。
有些事并不是AIGC造成的
温怡玲说,人工智慧技术需要进入经济体系,并在产业创造或扩大价值时,才是真正产生作用的关键时刻,但能够发挥多大影响,还是必须回到营运模式来看。她提到,目前的教育体制约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後蔚为风潮,由於当时人类产业发展朝向标准化、规模化的方向前进,所有人具有一致的行为与模式,才能够达到产业效益最佳化。在教育上也遵照相当的做法,但AIGC的出现挑战了过往学习方式与筛选机制,老师们无法透过旧有的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。
由於教育牵涉到社会体制与个体个别化的差异,这也说明了为什麽亚洲国家与欧美国家会有不同的教育模式,而AIGC对教育产业带来的冲击,恰好也提供我们一个机会,去思考过往的教育制度做对或做错哪些事情,未来又该如何调整。
温怡玲说,目前正规教育体制的教学方式仍有大部份是由老师建构课程内容,接受教育的学生则是全盘接受听讲的内容,照单全收所谓的标准答案。但是,未来世界的变动快速且难以预测,不可能再有放诸四海皆准的标准答案。正如同两家不一样的公司,导入相同的AI技术,根据公司的资料、文化、领导风格,以及技术投入成本的差异,会产生不同的结果。她认为,未来教学方式将有所改变,老师与学生间将有更多互动并产生交流,彼此共同探究知识。
当我们将教学情境置换到产业中,遇到的第一个变数就是数位化,另外包括人才、组织架构、流程也会有所调整改变。而更重要的还包括企业的营运策略与价值主张。温怡玲提到,现在的企业要是没有价值主张,甚至会直接影响人才的招募,因为新一代的求职者极为重视这一块。
此外,产业界对於人才特质的需求也在转变,过往需要可靠、善於计画,且具有组织能力的人;但现在却需要更有弹性,能与不同部门沟通协作且适应力强的人,两者的特质恰好相反。
未来的人才需求
2023世界经济论坛(WEF)《未来工作报告》指出,未来的人才需要解决问题、自我管理与技术两大面向的十种能力。「人才不是人力。」温怡玲强调,人才具有主动性,而人力则是完成固定的事情;工作者也不再是企业中的小螺丝钉,而是能够定义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贡献。
温怡玲提到,AI时代需要的能力包括有能力的学习者、数位公民、知识建构者、创新设计者、运算思维者、创意沟通者,与全球合作者。所谓公民指的是具备基本素养,能遵守基本伦理与法规,而台湾社会在这方面还需要加油;而全球合作者则需要能与他人合作解决既有问题,以及未来可能的风险产生,包括气候变迁、贫富不均、隐私,这些都是在AI时代会被放大的可能。因为未来的人工智慧,不只是理工科的事情,当它进入社会中,要处理的将是社会科学的问题,且最後判断AI好不好用的人是「人」。
台湾人工智慧协会AI伦理工作小组召集人李奇翰表示,在台湾相关法令尚未制定前,仍需要一个适用於台湾,符合文化及社会伦理上的AI通用准则,使各行业在AI的开发及AIGC的应用上,不至於失控或扩大社会不公及偏见等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