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联准会持续升息,经济紧缩、景气寒冬接踵袭来,美国股市预计将迎来自 2008 年以来最糟糕的一年。企业如何在非常时期做好准备?根据 IDC 在 11 月的调查报告显示, 91% 的组织已经采用或是预计采用「数位优先(digital-first )」策略来备战,而以现代化云端为基础的技术,将会是多数企业的核心战略。
作为全世界第一个提供公有云的服务商, Amazon Web Services (AWS) 台湾暨香港总经理王定恺在接受《TechOrange》Podcast 节目〈全新一周〉专访时指出,敏捷、韧性、迅速规模化,将是企业能否娴熟驾驭云端优势的三个决胜点,至於如何达成?则与企业如何建立组织文化及人才培育方式息息相关。
面对疫後严峻市场:「弹性、可用性、可扩展性」将是企业决胜点
「疫情前的旧经济时代,组织决策较缓慢,因为外在环境变化没那麽迅速,一切以高阶主管的经验主导即堪用,」王定恺指出,但疫後新经济时代,面对黑天鹅的群飞,挑战往往迅不及防。
以乌俄战争为例。国土面积小俄罗斯 20 倍的乌克兰,在战争初期迅速将关键资料移到境外云端伺服器,好让指挥机构及国内金融体系能持续、稳定运作。而在这点上, AWS 也因为协助乌克兰政府将重要资料上云、维持数位设施与资料交换的可用性、稳定性,在去年 6 月被乌克兰政府授予和平奖章。
「这种敏捷反应、弹性是旧时代技术架构做不到的,」王定恺解释 AWS 原本是亚马逊的内部技术单位,起初为了替网站创造高度黏着、良好使用者经验,设计了一套像是大型积木,能轻松拆分、组合以及迅速迭代的支援架构。不像传统软体的大型单一架构,光开规格就要处理很久,且软体研发完、发布後,就很难修改或做其他客制化变动。
王定恺指出,娴熟驾驭云端服务带来的效能,能替组织带来 3 项优势,首先是「弹性(flexibility)」,用积木型架构、不同序列,快速迭代、组合出使用者需要,企业不用再为了一个问题,就去购买一个新 Solution ,然後去部署、维运、测试等。「这些都是过时的软体开发概念,」王定恺认为,善用云端的弹性增加组织韧性,再用韧性处理面临的不确定性,将是面对严峻市场的一大利器。
云端另一个优势是「可用性(availability)」,「也就是要用的资料、服务能否随时随地存取、交换以及提供,」王定恺指出,组织透过云端带来的灵活可用性,能进一步提升服务上的一致性,让企业在本地市场、国际市场都能提供高品质服务,不受时间空间的范围限制。
最後一个是「可扩展性(scalability)」,企业无法总是在黑天鹅现身前(例如超乎预期的流量峰值),就准备好大量额外的伺服器或其他技术资源,且事後这些资源难免成闲置资产。因此借助云端快速扩展特性,组织面对危急时刻才能以最精简有效率的方式捱过。
Security is Job Zero!没有资安维运,再强大的云端也是空谈
以日本为例,自 2013 年正式启用俗称「霞关云」的政府共通平台,也因为维运、更新耗时费力,且不一定能及时符合环境需求、抵御威胁,在 2019 年选择 AWS 成为其平台的服务供应商。「这便是另一个无法用旧武器打新战争的证明,」王定恺表示,近年资安挑战更加严峻,例如远距工作盛行,工作者不在公司使用电脑,很难掌握资料传输安全,且光一名职员可能用来工作的 3C 产品就有数样:手机、平板、笔电,端点防护难落实、破口大。
「很多企业觉得有防火墙、做了 ISO 认证就足够,」王定恺指出,现在骇客攻击日趋复杂,有些骇客是勒索要赎金;有些出於政治、商业意图,暗中潜藏系统多时,好搜取机密;有些甚至只是想测试攻击技术。尤其如今许多台湾企业,逐渐被上游厂商要求要做足备援、防护等资安措施,组织若不借助外部服务供应商,仅凭一己之力,很难满足要求。
但即便组织导入云端服务,当客户、物流商、制造商、组装商,一个一个都被要求上云上网,软体、资工、电机方面的人才缺口如何补足?据世界经济论坛预估, 2025 年前,全球一半的劳动力将会需要技能再造 (reskilling), 9,700 万的新工作将会因数位化需求而产生。 85% 的组织表示云端专业技术不足,愈来愈多 IT 决策者正投资训练既有员工以弭平技能落差。
以质变引起量变,解决缺工带来的组织问题
王定恺表示,「我们自 2014 年开始接触台湾年轻人才,至今培训超过十万名人才,近来甚至向下延伸至高中生,像是携手台积电开设半导体云端学院,让学生提早具备半导体、云端等专业知识。」
企业重押云端转型,人才掌握云端技能将成组织最强外挂!
针对目前少子化跟理工背景人力下降的挑战,王定恺表示,及早培育云原生世代人才以及协助 Up skill 既有人才,是企业目前应该极大化的投资。也就是不仅需围绕在数位以及云端的解决方案,还得转换营运思维、部署完整的人力策略。
而除了及早布局人才养成大计, AWS 亦重视建立组织文化。「与其烦恼人才不足,不如让既有优秀人才提升技能来解决人手不足会面临的问题,」王定恺表示,这也是亚马逊的企业文化之一: Working Backwards ,也就是先思考人才缺乏的背後,到底会有什麽问题?以及,如果是生产制造效率不足、资安上没人轮守,这部分是否能用 AI、其他软体补足?
王定恺则说道:「『质变引起量变』用质解决量的问题,才是亚马逊认为组织优先该做的,而不是光处理缺工问题。」
王定恺则分享,若企业主想在组织养成云端技能,首先得思考现有人才存在哪些技能落差,找出软硬实力间的缺口。举例来说,将转型计画具体化,以组织需要的专业及云端技能,找出目前团队组成跟人才的缺口,再以有限资源盘点出需补足的领域,最後订定大规模且正式的训练计划,让整体组织的云端转型以阶段性落实,也可作为人才技能方面的 Check point (检查点)。
接着,则是在组织内训练建立 Cloud Fluency,亦即跨部门皆具有基本云端熟练度的文化、建立全组织的「共同语言」,全面性地导入云端基础训练给所有技术、非技术甚至支援部门,然後特别针对技术部门提供进阶课程。当大家有共同语言,组织才可以透过更快速的决策流程,提高创新度,即为 Cloud Fluency。
而倘若要在组织中打造 Cloud Fluency ,通常很难一下普及,此时需决策者跨组织引导、组成一个核心团队,让 Cloud Fluency 机制可被持续且规模化。若内部有小型的云端专家组织,就可让来自跨部门的开发者、网路工程师、资料库管理员、资安管理员或是财务专家等在第一线推动,驱动跨部门的学习机会跟制定学习路径,带领云端迁徙的专案落地。
王定恺解释,核心小组通常是混合编组,有业务、行销及技术人员等,而他们各自代表不同部门的声音,技术熟悉的人跟其他事业单位的人做分享,能让组织更快推动新技术,协助客户在所有场景,提供必要服务。
若企业主仍在建立组织文化上遭遇困难,王定恺表示如今 AWS 除了软体技术,也提供上云经验、相关 Know How 的培训。像国内外大型金融公司都有与 AWS 合作人才养成计画的案例,借重 AWS 在培训与认证云端人才方面的专长,提供企业客制化、针对不同阶层所需的模拟内训。
此外 AWS 也鼓励个人自学、提供包含 Skill Builder 免费数位学习平台等许多资源 ,王定恺表示,「我们的 DNA 是跟着网路原生世代走出来。」因此,在亚太区自 2017 年至今,已累积超过 500 万人获取 AWS 的免费云端培训,预计 2025 年前将有 2,900 万人受益,为个人职涯之路再加值。